- 原文翻译:
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其二
莫道官忙身老大,
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
柳色如今深未深。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拼音版:
-
qí yī
tiān jiē xiǎo yǔ rùn rú sū ,
cǎo sè yáo kàn jìn què wú 。
zuì shì yī nián chūn hǎo chù ,
jué shèng yān liǔ mǎn huáng dōu 。
qí èr
mò dào guān máng shēn lǎo dà ,
jí wú nián shǎo zhú chūn xīn 。
píng jun1 xiān dào jiāng tóu kàn ,
liǔ sè rú jīn shēn wèi shē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答张彻(愈为四门博士时作张彻愈门下士又愈之从子婿)》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月蚀诗效玉川子作(宪宗元和五年时为河南令)》
《石鼓歌》
《从潮州量移袁州,张韶州端公以诗相贺,因酬之》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蒲萄》
《送陆畅归江南(畅娶董溪女)》
《游城南十六首。题于宾客庄》
《祭鳄鱼文》
《贺张十八秘书得裴司空马(或作酬张秘书因骑马赠诗)》
《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
《赠贾岛(以下二首见《万首绝句》)》
《纳凉联句》
《和李相公摄事南郊,览物兴怀,呈一二知旧》
《赠河阳李大夫(李芃,河阳节度使)》
《独钓四首》
《赠张徐州莫辞酒》
《杂说四·马说》
《石鼎联句》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花岛》
《酒中留上襄阳李相公(李逢吉也)》
《晚泊江口》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山石》
《和水部张员外宣政衙赐百官樱桃诗》
《镇州初归》
《答道士寄树鸡(树鸡,木耳之大者)》
《送石洪处士赴河阳幕得起字》
《杂说一·龙说》
《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驿途中见寄》
《永贞行》
《闲游二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汴泗交流赠张仆射(建封)》
《酬蓝田崔丞立之咏雪见寄》
《琴曲歌辞。龟山操》
《送李六协律归荆南(翱)》
《同冠峡(贞元十九年贬阳山后作)》
《雉带箭(此愈佐张仆射于徐,从猎而作也)》
《感春五首》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哭杨兵部凝陆歙州参》
《孟生诗(孟郊下第,送之谒徐州张建封也)》
《夕次寿阳驿题吴郎中诗后》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侯继时从王谔辟)》
《县斋有怀(阳山县斋作,时贞元二十一年顺宗新即位)》
《嘲鲁连子》
《柳子厚墓志铭》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寺在京城南门之东)》
《和崔舍人咏月二十韵》
《应科目时与人书》
《送穷文》
《祖席前字(送王涯徙袁州刺史作)》
《和虞部卢四酬翰林钱七赤藤杖歌(元和四年作)》
《题临泷寺》
《感春三首》
《去岁自刑部侍郎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留题驿梁》
《赠刘师服》
《郴口又赠二首》
《游城南十六首。赠张十八助教》
《谴疟鬼》
《天星送杨凝郎中贺正》
《送侯喜》
《李员外寄纸笔(李伯康也,郴州刺史)》
《桃林夜贺晋公》
《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李程也)》
《条山苍(中条山在黄河之西)》
《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
《南山诗》
《江汉答孟郊》
《赠徐州族侄(以下十三首见《遗集》)》
《征蜀联句》
《华山女》
《奉酬振武胡十二丈大夫》
《读皇甫湜公安园池诗书其后二首》
《李花赠张十一署(或作李有花)》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月池》
《送穷文》
《送孟东野序》
《别盈上人》
《示儿》
《与于襄阳书》
《送石处士序》
《晚次宣溪,辱韶州张端公使君惠书叙别酬以绝句二章》
《讳辩》
《山南郑相公樊员外酬答为诗…樊封以示愈依赋十四韵以献》
《新竹》
《南山有高树行赠李宗闵》
《山石(山石荦确行径微)》
《送文畅师北游》
《早春与张十八博士籍游杨尚书林亭…兼呈白冯二阁老》
《琴曲歌辞。岐山操》
《送李尚书赴襄阳八韵得长字》
《与于襄阳书》
《人日城南登高》
《答张十一》
《郴州祈雨》
《原毁》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注释及译文
注释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诗又称《初春小雨》①呈:恭敬地送给。②天街:朱雀大街(长安外郭城正门明德门与皇城正门朱雀门之间,也是长安城的中轴线)。③润如酥(sū):滋润如酥。酥:乳汁,这里形容春雨的滋润。④最是:正是。⑤处:时。⑥绝胜:远远胜过。⑦皇都:长安。⑧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张籍(766—830)唐代诗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水部此处代指工部。
译文
其一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其二
不要说官事冗杂,年纪老大,已经失去了少年时追赶春天的心情。请你忙里偷闲地先到江边游春散心,看看如今的柳色是否已经很深。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823年(长庆三年)早春。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这是他一生所做最大的官。虽然时间不长(他57岁就病逝了),但此时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穆宗皇帝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任上调为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同时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
此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赏析一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第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记,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在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年之际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赏析二
第一首写景,第二首则注重抒情。
后一首也是极力写“早”字。诗以江边春天的柳色映衬官身之路。年少逐春,扑蝶戏蕊,枯草拈花,用自己的童心和稚眼直接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机趣。而老大逐春就别是一番况味了。官事冗杂,世事沧桑,在充分体尝了人间的坎坷困顿之后,忙里偷闲地游一游春,散一散心,自得其乐。此时此刻,贵在童心未泯,贵在能于常物之中发现其丰富蕴涵。
-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藉昌黎(今河北通县),每自称昌黎韩愈,所以世称韩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贞元末,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言事,得罪当权者,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宪宗时,他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之乱,升任刑部侍郎,因上疏反对迎佛骨,被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韩愈和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的传统,反对六朝以来讲究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提倡散体,他主张文学的语言要「词必己出」,「唯陈言之务去」,对散文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文各体兼长,遒劲有力,条理畅达,语言精炼,为司马迁以后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韩愈的诗歌也有特点,气势壮阔,笔力雄健,力求新奇,自成一家。他开了「以文为诗」的风气,对后来的宋诗影响很大。但有些诗流于险怪,是其缺点,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