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翻译:
猿啼客散暮江头, 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 青山万里一孤舟。
-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猿啼客散暮江头)拼音版:
-
yuán tí kè sàn mù jiāng tóu , rén zì shāng xīn shuǐ zì liú 。
tóng zuò zhú chén jun1 gèng yuǎn , qīng shān wàn lǐ yī gū zhōu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龙门八咏。石楼》
《送行军张司马罢使回》
《将赴岭外,留题萧寺远公院(寺即梁朝萧内史创)》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疲马》
《松江独宿》
《无锡东郭送友人游越》
《饯别王十一南游》
《酬包谏议佶见寄之什》
《杂曲歌辞。太行苦热行》
《三月李明府后亭泛舟(一作皇甫冉诗)》
《岳阳楼》
《送李将军(一作送开府侄随故李使君旅亲却赴上都)》
《龙门八咏。福公塔》
《谪仙怨(晴川落日初低)》
《却归睦州至七里滩下作》
《平蕃曲三首》
《登扬州栖灵寺塔》
《送李补阙之上都》
《瓜洲驿重送梁郎中赴吉州》
《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赠别卢司直之闽中》
《新安送陆澧归江阴》
《昭阳曲》
《罪所留系寄张十四》
《狱中闻收东京有赦》
《对酒寄严维》
《宿双峰寺,寄卢七、李十六》
《寄别朱拾遗》
《奉使至申州,伤经陷没》
《送张判官罢使东归》
《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侍御先曾谪居此州》
《过隐空和尚故居》
《秋日夏口涉汉阳,献李相公》
《送建州陆使君》
《重推后却赴岭外待进止,寄元侍郎》
《登迁仁楼,酬子婿李穆》
《题独孤使君湖上林亭》
《使还至菱陂驿渡浉水作》
《家园瓜熟,是故萧相公所遗瓜种,凄然感旧,因赋此诗》
《过鹦鹉洲王处士别业》
《送王端公入奏上都》
《送友人西上》
《却赴南邑留别苏台知己》
《秋夜雨中,诸公过灵光寺所居》
《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寒釭》
《出丰县界寄韩明府》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
《罢摄官后将还旧居,留辞李侍御》
《九日登李明府北楼》
《宿怀仁县南湖,寄东海荀处士》
《清明日青龙寺上方(得多字)》
《湘中纪行十首。花石潭》
《新年作(乡心新岁切)》
《月下呈章秀才(八元)》
《和樊使君登润州城楼》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酬张夏别后道中见寄》
《留题李明府霅溪水堂》
《岁夜喜魏万成、郭夏雪中相寻》
《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
《王昭君歌》
《寄许尊师》
《送沈少府之任淮南》
《新年作》
《自鄱阳还,道中寄褚征君》
《初到碧涧招明契上人》
《送严侍御充东畿观察判官》
《使回次杨柳过元八所居》
《斑竹》
《代边将有怀》
《赴南中题褚少府湖上亭子(一作李嘉祐诗)》
《送侯中丞流康州》
《送贾侍御克复后入京》
《瓜洲道中送李端公南渡后,归扬州道中寄》
《湘中纪行十首。斑竹岩》
《送营田判官郑侍御赴上都》
《过包尊师山院》
《寻盛禅师兰若》
《送裴二十一》
《弄白鸥歌》
《过邬三湖上书斋》
《酬秦系》
《送青苗郑判官归江西》
《湖南使还,留辞辛大夫》
《送王员外归朝》
《使次安陆寄友人》
《秋杪江亭有作(一作秋杪干越亭)》
《东湖送朱逸人归》
《奉和李大夫同吕评事太行苦热行兼寄院中诸公仍呈王员外》
《送裴四判官赴河西军试》
《江楼送太康郭主簿赴岭南》
《长沙赠衡岳祝融峰般若禅师》
《别陈留诸官》
《送台州李使君,兼寄题国清寺》
《送裴使君赴荆南充行军司马》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猿啼客散暮江头)》
《和州送人归复郢》
《奉送卢员外之饶州》
《疲兵篇》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猿啼客散暮江头)译文
猿猴啼叫,送行的人已散尽,落日挂在了江头。我独自伤心,而水也自顾自的流。同是被贬的臣子,而你却走得更远。青山过后万里,只有一叶孤舟。
-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猿啼客散暮江头)鉴赏
诗题“重送”,是因为这以前诗人已写过一首同题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同病相怜,发为歌吟,感情真挚动人。
首句描写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字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七个字,没有一笔架空,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猿啼常与悲凄之情相关。何况如今听到猿声的,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纵然不浪浪泪下,也难免要怆然动怀了。“客散暮江头”,也不都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日落西山,暮霭沉沉,旅人扬帆,送者星散,此时尚留在江头,即将分手的诗人与裴郎中又不禁更加动情。
第二句“人自伤心水自流”,切合规定情景中的地点“江头”,这就越发显出上下两句有水乳交融之妙。此时日暮客散,友人远去,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到一种难堪的孤独,只好独自伤心了,而无情的流水却只管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伤心”,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
三句从“伤心”两字一气贯下,以前两句更推进一步。第三句在“远”字前缀一“更”字,自己被逐已经不幸,而裴郎中被贬谪的地方更远,着重写出对方的不幸,从而使同病相怜之情,依依惜别之意,表现得更为丰富、深刻。
末句“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对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孤舟”写出了作者旅途的孤寂。随着孤帆远影在望中消失,诗人的心也随着眼前青山的延伸,与被送者一道渐行渐远。
从通篇来看,基本上采用了直陈其事的赋体,紧紧扣住江边送别的特定情景来写,使写景与抒情自然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挚意深,别有韵味。前人论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此诗写得如此清新自然,正见他的“炼饰”功夫。
-
刘长卿(约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进士。肃宗至德年间,曾任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被人诬陷,下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狱,后贬为潘州(今广东省茂名市)南巴尉,移陆州司马,死于随州刺史任上。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刘长卿与杜甫同时,比元结、顾况年长十余岁,但他的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唐前期。他的诗内容较丰富,各体都有佳作,尤长于五言律诗,权德舆说他自诩「五言长城」。七言律诗则以工秀见长。他的诗驰声于上元、宝应(唐肃宗的第三、第四个年号)间。皇甫湜说:「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宋玉为老兵。」可见其诗名之高。